若想在馬場贏錢,最起碼要買中;不過,買中並不等同可贏錢。我曾經一直在馬場輸錢,是因為搞錯了兩者的關係,錯誤地以為買中便等於會贏錢,因此經常不惜工本,追求買中。事實上,兩者之間還牽涉了更重要的考量:成本及機會率。
舉個極端例子。如果單是想買中,方法其實很簡單,把所有參賽馬匹全部押注,即所謂的「食全餐」,便可以了;問題只是贏回來的彩金,並不足以抵銷下注的成本。馬迷很容易被「買中」的欲望所迷惑,忽略計算機會率。
以最受歡迎的「連贏」彩池為例。大家為求命中,很多時候會「一膽拖幾腳」,甚或以食全餐的方式下注。這樣做雖然可以大幅提高命中的機會,但卻十分犯本。倘若考慮到預期回報,便很有可能得不償失。
試 用一些數字說明。假設在理論世界裏,各匹參賽馬取勝機會均等。一場14匹馬的賽事,買中連贏的機會率是91分之1,因此,買入賠率不足91倍的連贏,理論 上已蝕章。問題是,現實世界要比起理論世界複雜得多。若考慮到各匹馬實力有別,再加上狀態、檔位、騎師、跑法、場地等九萬幾種額外因素,買中連贏的機會率 便變得難以量化。因此,大家一般只求買中而押注表面勝出機會較高的熱門馬,完全忽視更重要的預期回報及機會率。
引用巴郡副手曼加的話:想贏錢,就要找出一匹有一半機會勝出的3倍馬。可惜,大部分人本末倒置,總愛買入只有3分1勝出機會的兩倍馬。
要準確計算機會率雖然不可能,但我們還是可以得出一個不錯的標竿作參考。最少,當考慮到買中連贏的理論機會率是91分之1,便會放棄押注所有10倍以下的熱門連贏。或以葛拉咸的術語來說,安全邊際嚴重不足。
所以,我一向不喜歡投注明星馬,就如不喜歡買入明星股一樣,它們的賠率經常偏低;相反,我更喜歡一些無人問津的悶蛋股:增長慢,十年如一日,愈悶愈好。想中還是想贏錢?這條看似理所當然的選擇題,倒考起了不少投資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