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推介的部分就大可略過,但當中老友推介的一章所提到的研究,的確有趣值得深思。
話說瑞信把過去四年參加他們舉辦的亞洲投資大會的人數分布做了一個分析。報告指出,熱門的公司一般會收到過百個基金要求單獨會面的請求,而冷門公司則只有不到10個一對一會議的邀請。結果顯示,一些無人問津的公司往後的股價表現,會遠較人氣旺盛的公司好。
研究結果其實並不讓人意外。只不過,為甚麼基金老是走錯方向倒值得大家反思。按道理,基金中人個個飽讀詩書,專業知識肯定高於普羅大眾一大截。那為何他們跟散戶一樣,總是高追低沽,一窩蜂羊群式去投資呢?
也許世上大部分問題,皆源自獎罰機制。基金需要月月交數,比較同行,追指標。假如表現落後,便會受到各方壓力。在這種環境下,大家為求明哲保身,只好一窩蜂買入相同概念,以求短期回報,緊貼指標。
就如早排大家一齊衝進內房股。若果唔揸返一堆,月底回報將被大幅放甩,面目無光,雖則我很懷疑有多少人真的看懂了它們。
我一直避開內房股,只因一條簡單的數學題。每當我回到內地工作,看到整個城市滿是工地,牌子全寫着某某豪宅,而同時四周環境落後荒涼,鬼影無隻,我不禁問:這條供求題目怎可以計得通呢?
當然了,已有無數人(包括熟悉國情的內地朋友)跟我解釋過,這是內地沒有其他投資渠道的現象。因此,只要大家口袋裏還有錢,無窮無盡的投資需求將會吸收所有新供應,但我總是聽不入耳。每人買入十套房,然後放着曬太陽,不住也不放租,這種獨特的模式,真的能維持下去嗎?
近期內房企業不斷的在市場上批股、抽資的動作,也夠教人擔憂的。基金當然不會看不見。還是前人說得透澈:除了誘惑,我能抵拒一切。大家嘴裏嚷着理性分析,其實都只是在玩音樂椅遊戲吧。
下次當見到分析會坐無虛席,連ppt都不夠分派的話,還是趕快掉頭走好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