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20日 星期二

「箱子」以外的思維

不時追讀友報的一個名為魔球的專欄,內容過癮有趣,亦因而對這部改編自同名小說的荷里活電影一直心存好奇,待上週終有空一看.

電影描述美職棒球隊如何打破傳統思維,運用現代數據分析揀卒,以低班費挑戰財力龐大的大球會的故事.雖然我不是棒球迷,但戲中所提出的思想卻啱聽非常.

最深刻的一幕就是飾演球隊經理的畢彼特在會議上質問一眾球探、老行專的場景.當大家七嘴八舌地討論誰的揮杆漂亮、誰貌似有潛質、不停的「talk talk talk」時,畢佬就毫不客氣地質疑他們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做甚麼.

習慣一日開十個會議的朋友應該身同感受.開會文化深入民心,大家覺得開完會就等同做咗嘢,為開會而開會,結果往往得個吉,浪費光陰.

挑戰既定思維的道路當然不易.途中難免得罪不少既得利益者,需要打破很多人的飯碗.老牌球探、領隊以「經驗」選秀、排陣,舊式管理方法實際就是依憑感覺斷估,莫視客觀數據.

最近出席金鷹(3308)的業績發佈會,管理層碰巧花了不少篇幅介紹公司將透過新的IT系統來管理數據,從而找出消費者真正的需要,用以幫助選址、選商戶、選商品等重要決策.最後,主席拋出一句:「只有數字不說謊」,可圈可點.當然,分析員大多沒耐性聽這類肺腑分享,大伙兒只不過想打聽一下來年guidance,好讓「泊」入模型,交差收工.

對於我這類超齡頑童而言,所有沖擊傳統既定思維的題材都顯得格外吸引.不是想標奇立異,出位扮勁.理由很簡單:客觀的事實是,成功的往往只有少數.打球如是,投資也如是.

當我們習慣了一種操作模式,一種常規,便會忘記問自己一條最基本的問題:這樣做真的有用嗎?

如果寫路紙有用,為何大部分賭徒都輸錢?

如果睇晨操有用,為何大部分馬評貼士都錯?

如果昅住嗰市有用,為何大部分投資者的表現都強差人意?

「嗰嗰都喺咁」應該是坊間最常見,但同時又是最爛的理由.

若你訪問十個投資者,九個都會覺得自己比起平均優勝.那就好像問十位家長,九位都會認為自己的子女比別人的更聰明一樣.不過,平均的定義就是平均,所以必然會有很多人因為錯估形勢而失望.若以跟大隊的方式前進,想要戰勝平均,相當困難,因為未出發,已注定失敗平庸.若想成功,就必須放下那份跟大隊的安全感,勇於挑戰傳統的大路思維.

話說回來,現在每當我出席分析員的會議,都會不期然的想起畢佬駡人的那一幕.

阿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