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27日 星期二

紙板公仔

近周相繼再有半新股疑似爆煲,觸發市場新一輪的洗倉潮,市面一時人心惶惶.

其中一家涉嫌出事的博士蛙(1698),本身貴為去年的凍資股王,超購數百倍不特只,更曾惹來不少明星基金捧場.

半新股歷史短暫,沒有足夠的業績支持.風險高,出事率相對高,算是可以理解.值得深思的是,為何這類疑似騙案,竟會發生在一家凍資股王的身上呢?假如出事的是一家乏人問津的七線股,倒可勉強說得過去.但一家凍資近千億的新股王,難倒整個投資界,包括投資者、投資銀行,以及監管機構,全都瞎了眼睛嗎?

現在,很多人正急於跟這些公司劃清界線,好像從來沒有聽過它們的名字一樣.不少報導則後知後覺地教大家怎樣分析,話其實早就有跡可尋,講到一早知一樣.唔該晒!

股民沒有做足功課,用耳朵道聽塗說買股票,見怪不怪.奇就奇在,連那些明星基金都中招,倒是出人意表.明星基金大多聲稱擁有獨立的調研團隊,經常走訪上市公司、上中下游企業,投資前務必做足功夫云云.如是者,為何還會受騙呢?莫非某些民企的騙人技倆,真的高明到令專業人士都防不勝防?

「喂,咁多人買,唔通啲人傻家咩?」.的確.但就是同樣的理由,造就過無數泡沫,一次又一次的寶藥黨.

我當然並不認為大家是傻的.問問自己,對某家公司的信心,到底從何而來?最老實的答案是:第三者的意見.有投行,有核數師,有專家,有股評人,個個都睇過,做晒功課,點會有問題呢?問題就是,股評人信專家,專家信核數師,核數師信投行,投行信管理層,原來到最尾,根本沒有人認真睇過.

不過,博士蛙事件最有趣之處,莫過於早上還預留一些時間,讓「部分人」及時逃生.

另一家疑似出事的歲寶(312),過程也同樣吊詭.投行出報告大力唱好,股價飛升,並錄得大手的沽貨成交.直到出事短短日子,時機難免令人想入非非.

無獨有偶,最近高盛前職員在報章高調撰文,批評公司視客戶為羊牯,再次引起社會對金融界唯利是圖的文化的關注.投行的處事手法令人嘩然,誠信蕩然無存.

在各種利益關係面前,一重又一重的把關機構形同虛設.我依然相信,常識比起所謂的專業知識,很多時候管用百倍.自己的財富,還是要靠自己.

阿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