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15日 星期二

回憶.那些年

上周看到有關東華戒賭輔導服務中心的報導,指近年「過大海」搏殺的人數急升,引發社會問題日益嚴重.調查統計了各類熱門賭博活動,包括賭馬、賭波及打麻雀等所衍生出來的種種問題,情況好似好嚇人.之不過,我就認為這些調查根本摸不到重點,皆因遺漏了全港規模最龐大,參與人數跟金額也是最多的超級大賭場:港交所.

我經常掛在口邊的是,真正的風險並不是甚麼啤打值或波動性,而是不知道自己在做甚麼.我就沒有聽過有多少人會因打牌破產,但炒股輸身家的個案則通街都是.這正是因為大部分每日到股海衝浪的股民,根本意識不到自己正在進行一場以命相搏的賭博遊戲.

今天,大部分投資銀行家都不精於數學.他們其實是相當出眾的市場營銷員,成功把一項又一項的創新賭具,包裝成一門酷似專業的學問.牛熊證無疑就是賭大細.銀行家則巧妙地把這賭具跟一堆有的沒的數據,一些似是而非的理論串連在一起.甚麼統計學、宏觀經濟、世界政經、企業前景統統「炒埋一碟」,好讓大家以為自己正在思考一些偉大道理.輸都輸得有型,「輸得冧」.試想想.如果你是因為意大利總理被迫下台,又或者希臘被踢出歐羅區導致輸錢,而不是因為買大開細,講出來是多麼的情有可原呢.

亦因此,港交所的估值遠較澳門賭業股高,實屬相當合理.能令參與者樂此不疲,輸完又來過,還可以大大聲周圍講(輸馬或過大海輸錢一般都不敢跟老婆講,而坊間聽得最多的結果當然是那句:「無乜輸贏」)的遊戲確實不多.正如購買名牌手袋一樣,買家樂意付出高昂溢價,為的就是那份良好的感覺.俾人搵笨不打緊,重點是過程「要冧」.

香港人若取笑澳門單靠賭業支撐經濟實在是五十步笑百步.我們賭場的規模比起它們大得多呢.所有人正沉醉於虛擬經濟所帶來的虛擬繁榮,沒有人願意醒.

我懷疑「那些年」之所以值得回味,正因為甚麼都沒有發生.就是那一點點的「早知」及遺憾,先至有想像空間.正如大家喜歡回想如果「那些年」低吸了某某股份,依家閒閒地已經賺了幾倍.不過實情是,即使真的低吸了,十居其九都是賺了雞碎便急急沽出,怎可能賺到幾倍呢?

當然,經常沉溺賽後檢討對投資者沒有好處.投資就得向前看.

阿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