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留意行業上市數量
要確認某個板塊是否已經進入泡沫範圍,賣方動態至關重要,有誰比創業者、管理人更了解行業的前景呢?
一 般而言,行業的領先者擁有更佳的客觀條件,因此能馬首是瞻率先上市,當先行者累積夠一定人氣,市場對行業興趣日漸轉濃,其他拉衫尾的同業便可借機一湧以 上。當行內的一些不知名公司都爭住出來排隊派貨,同業上市數目開始多得連你也記不住,而且後來者上市後的股價表現每況愈下,便是該板塊見頂之時。
除了波鞋股,前陣子的內地汽車代理商也雷同。有誰能數得清最終上了多少家汽車代理商呢?
2. 大行報告慢得嚇人
大 行報告被受質疑,算不上什麼新鮮事.沒有前瞻能力都算了,反正大家沒期望;奇就奇在連發現出事之後修正也慢得離奇。分析員大多要等到股價已返魂乏術,才施 施然把目標價大幅調低,反應之慢,令人嘖嘖稱奇。問題當然是,分析員個個飽讀詩書,資源比常人豐富,怎可能如此的後知後覺呢?為免得失潛在客戶,大行報告 早已淪為推廣工具,所謂的獨立分析,就是把從管理層手上拿到的指引數字,前後加減十個百分點;這種分析,怎可能不出錯呢?
3. 管理層指引信唔過
除咗分析員慢幾拍,一眾波鞋企業高管也是要等到醜婦避無可避才肯見家翁。其實,市場很早便有聲音質疑行競爭過激,渠道出現存貨積壓,但幾乎所有波鞋股老總都以三、四線城市需求勁來掩飾,對外宣稱增長仍勁,結果,又是要等到花兒也謝了才肯認衰。
4. 寧信眼睛,常識不騙人
與 其信專家、信指引,倒不如信自己對眼。波鞋股並不像某些高科技行業,不需具備什麼專業知識,普通人都能理解;若想知道實況,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去內地轉一 圈。事實上,大家只要隨意到內地的步行街或商場走走,便可見到通街都是波鞋舖,體育品牌五花八門,多到令凡人無法識別。同一個品牌,在一條街內隨時有三、 四間分店自己鬼打鬼,而且店內大多蚊影都無,相信不用智商140,都知道遲早出事。
最妙的還是,大家竟然對這些路人皆見的事實,反而視之不見。股市擁有一套自我圓謊的無敵機制,不管多荒謬,市場總能解說:「哦,那些店只是小部分啦,很多你看不到的三四五線地方,銷售不知幾強勁!」搞笑?反正市場就信了。
5. 全街唱衰,股價見底
又是祖師爺嗰句,恐慌時入市;之不過,講就無敵,當你見到體育股衰到貼地,報紙傳媒日日罵,人見人抽水時,你有否加多一腳?李寧(2331)的屈水事件算是 經典。事後回看,此類標誌性事件往往是關鍵的轉角時刻,就如滙控(005)跌穿33蚊時,評股人的一滴淚,每當經典再現,翻身之日近在眼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