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場出現了一宗好過去搶的交易提案。
問題多多的體育股李寧(2331),建議透過二供一形式,以大折讓的換股價發行可換股證券,集資18億港元。市場反應負面,股價即時下挫15%。
方案最絕之處,是不用一般供股票的方式來進行。這次發行的不是普通股票,而是創意十足的可換股證券。正常的供股,假如小股東不想供,還可以選擇把供股權出售,賺點水腳來抵銷將被攤薄的股東權益。
之不過,這次小股東則無得揀。一,是選擇參與,並購入一批不能在公開市場進行交易的證券。二,是硬食地被別人攤薄原本擁有的權益。
當然,普通股民都不會願意購入不便於交易的繁雜證券。再加上厚厚的建議書及苦澀難明的條款,估計方案將能成功嚇退一眾散戶,而這正是大股東的意願。不用多說,大股東及私募基金將「挨義氣」地包銷所有小股東放棄的供股權利(公司還擁有優先認購權)。
公司大玩財技的目的,就是要迫走散戶,把權益收集到自己友的手裏。
金融風暴之後,各界開始反思自由市場機制是否存在問題。當資本走向極致,貪婪便會失控。今時今日,合法等同無問題。大家完全不顧體面,即使行為多難看,只要「合法」,擺明車馬打劫,又如何呢?
當然,我知道市場可以輕易找到十萬個理由,去解釋一些令人噁心的行為,將種種荒謬合理化。
「入得場玩,個個都貪」。的確,我也不相信這個世上沒有假波假馬。最起碼,要造得好看一點。
這類金融創新把監管機構辛辛苦苦經營的公平形象徹底摧毀。假如香港股市變成無人再信的A股市場,到時再講什麼已太遲了。
話說回來,當大股東及友好完成清理門戶的大計(清理舊存貨的同時清理埋一眾小股東),股份將會變得相當有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