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17日 星期二

情人眼裡的西施

到底一家企業的價值,有沒有一個客觀的標準答案的呢?

正所謂情人眼裡出西施,各花入各眼.就如有人喜歡吃牛扒,有人愛吃魚.喜好其實很個人,也很抽象,誰都不能說對方錯.

最近,FB宣佈準備以天價的10億美元,收購手機相片分享程式公司Instagram.我猜想大部分人跟我一樣,都被這個收購價嚇呆了.對於這個驚人的作價,一般投資者實難以理解.

問題是,為何面對着同一家企業的看法,企業家與投資者之間會存在那麼巨大的差異呢?答案是,因為二者有着截然不同的考量.

被動投資者的思維很單純:今天付出的,要較未來收取的少.理論上,世間一切皆能運用DCF模型解答.相對而言,企業家的考量則複雜得多.尤其對那些已很成功,身家豐厚的企業家來說,公司盈利早已不是首要的考量.
進取的企業家無時無刻都想着把公司做大,不斷擴充版圖,增加新業務.反之,被動投資者大多寧願公司安分守己,利用多餘的現金增發股息,也不想管理層胡亂冒險.

代理人問題難以解決,是因為激勵機制假定了代理人會跟投資者一樣,凡事皆以金錢利益行先,把公司盈利放在首位.事實上,有些企業家更追求名譽地位,為求攞威蝕錢也在所不惜,大家的考量根本沒有連成一線.

Google早前提出以125億美元的作價,併購 Motorola 的行動部門,也惹來不少投資者非議.分析指收購純粹是為了購入MM的專利資產,減少未來的專利訴訟.作價合理與否,除了收購者自己,外人不理解背後動機,又怎能說得準呢?

對FB及Google來說,這些表面看似瘋狂的收購,有可能是物有所值的.之不過,對其他人而言,這些資產則可能一文不值.那就是說,即便是同一家企業,對不同的人也有着不同的價值.

問題是,投資者應該尋找那一個「價值」才對?

我認為作為被動投資者,就應該尋找股票的「投資價值」,即是把股票的風險與回報,跟坊間其他可供選擇的投資機會,如別的股票、銀行存款、債券以至房地產等等作出比較,再選取最合理的.簡單點說,即凡事皆從DCF的角度出發.

如果想猜度某些資產(例如Motorola Mobility)在別人(例如Google)的心目中價值多少,因涉及第三者的心思,是相當困難的.亦因此,假如單單因為某企業以高價買入一些股份而跟風追入的話,將十分凶險.

阿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