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劇<天與地>熱爆全城,除了劇情話題多,劇集自身的命運就更有趣.打破無線慣性收視,叫好不叫座之餘,最後還被內地禁播.
收視低企,大家怪師奶看不懂.這點我很懷疑.香港師奶出名精明,連主角死左,翻生,失憶,再死,醒返,又突然多個長得一模一樣的孖生兄弟的劇情都看得明,這點曲折算甚麼呢?
師奶不是看不明,而是不想明,懶得去明.當主角們滔滔不絕地講一些挑戰既定思維,批判現狀的高大空道理時,大部人的自我保護機制便會自動打開,心想:「洗唔洗呀?」.滿足於跟大隊的安全感,安於現況,是大伙兒的寫照.其實,看電視,做人,跟投資都一樣.既然人人如是,炒炒下又一日,何解要標奇立異、扮晒野,點解仲要問點解?
話說回來,TVB的成功,從來都不是靠創新,而是敢於抄襲無包袱,師承Steve Jobs金句,「We have always been shameless about stealing great ideas」.
緊接播放的<缺宅男女>,擺明車馬抄<蝸居>.食正地產霸權又玩下溫情,收視既有保證,是否原創誰在乎?
話時話,最有利地產商的政策,其實並不是發水,而是放水.發水頂多只屬於市場行銷學的掩眼法.發水比例人人皆知,就有如在肥牛下面鋪些生菜,視覺上多點,實算不上什麼絕世橋子.
最厲害的手段,其實是串通政府,一齊鼓吹「人人要上車,冇樓慘過死」的心態.一方面,政府控制供應量,慌死樓價大跌.另一方面,推行稅務優惠、低息貸款等政策,煽動大眾上車,令樓價持續上升,製造繁榮假象.
假如有位年青人,借錢買衫、買錶、買手袋,大家就會駡他不長進、大花筒.偏偏借錢買樓,大家不但不會怪責貸款者洗腳唔抺腳,反而認同這等同於上進有擔帶.這到底是什麼邏輯呢?
通過借貸,購入自己能力應付不來的東西,不論是房子、汽車、名牌衫或手袋,本質上都是先洗未來錢,沒有分別.如果房子真的很重要(不過也會有人覺得冇衫買慘過死),為何政府不大量興建保障房呢?為什麼要推動各式各樣的政策優惠,好讓沒有足夠財力的人買私樓呢?
低利率等同拿儲蓄者的積蓄來津貼貸款者,而買樓優惠則是把無房者荷包裡的血汗錢,轉帳給供樓者及地產商.當貸款的人數及金額跟地球一樣大,情況將不能逆轉,一直樓換樓,債冚債,創造紙上財富.似曾相識?美債不就是那樣嗎?不管你願意與否,全世界的儲蓄者現正為美國人不付責任的消費行為埋單.當然,心水清的都知道,財政預算只是數字遊戲,債務只會越滾越大,貸款者根本沒想過還.
老外有句說話:If you can’t beat them,join them.高呼一句:今世債,來生還吧.
阿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