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上周的年度回顧.
今年,港資零售股應算是其中一個最亮眼的板塊.不少股份升幅逾倍,資金來回炒完又炒,好像永遠炒不完.
除了擁有「內地13億人每人1蚊都唔得掂」這個無敵的內需概念外,另一個更為直接的利好因素,就是內地同胞來港消費的意慾愈見厲害,似有要買起整個香港之勢.
房子、金飾、奶粉、孕婦床位、甚或幼稚園學位,都被自遊行的大款們搶購一空.聽說內地豪客已由尖沙咀、旺角及銅鑼灣等熱門蒲點進駐上水,連一些日常用品如厠紙、洗頭水也不放過.
若果我們細心看看零售企業的財務報表,便不難發現不少企業的利潤增長,其實主要還是來自香港業務,內地業務現階段相對還是較小.
早前,渣打發表了一份關於香港零售前景的報告.報告指出,原來每年到銅鑼灣sogo逛街的人數,相比起每年使用公用文娛設施(包括郊野公園、圖書館、博物館等)的人數總和還要多.更有趣的是,統計顯示,有近5成中國人視行街購物為消遣娛樂,遠高於歐美人士的2成左右.原來,不少中國人的骨子裡都有着購物狂的因子.
不過,說來說去,現在最讓投資者傷腦筋的還是,這些股份的估值是否還有上升水位呢?
市場的共識是,假如企業的盈利保持高速增長,其較高估值將能維持,甚至再往上調.難題在於,那家企業的盈利將會增長,那家會脫腳?
如果某某零售公司在這個大旺市裡,銷售及盈利只能錄得微弱的增長的話,不論管理層有甚麼理由,我會傾向投下不信任票.脫腳藉口千百種,可能是店鋪裝修、渠道重整、天氣,甚或只是運氣.即使真的只是命數使然,我也不願賭上自己的運氣,押注在這些失運的企業上,尤其它們的股價也跟隨着其他強者而水漲船高.
阿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