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刊登之時,相信國美股東大會的消息,已佔據了各大報章的頭條.不管這回合誰勝誰負,看來事件也不會就此落幕.這次爭奪戰有趣之處,在於每位stakeholder為求自身利益,各出奇招,一時敵我難分.事件引人入勝,日後想必能成為各大商學院的良好教材.
不過,作為投資者,我最關注的,還是國美的投資價值.
國美可算是國內少數頂級的品牌,家喻戶曉.不幸的是,近年管理層的問題,拖慢了公司的發展步伐.內地連鎖電器商的一哥地位,也無奈被後起之秀蘇寧所取代.現在,蘇寧的市值已逾千億,跟世界巨頭Best Buy可謂不相伯仲,足足比國美高出三倍.
連鎖電器商的經營模式實與超市差不多.驟眼看,雖然毛利、淨利率不高,但實際是一門相當好賺的生意.當規模達到一定程度,議價能力便能大幅提高.以國美為例,一方面,他們可以收取電器供應商一些雜七雜八(如上架費)的費用,更可享有極長的拖數期.另一方面,其客戶則以現金客支付(更可先收定金),業務現金流強勁.計一計,其淨營運資金實為負數,可謂無本生利.
不過,高層鬥爭令公司停滯不前,白白浪費了不少大好時光,尤其近年理應受惠於家電下鄉等大圍的良好因素.這本是一塊肥肉,但一不小心,隨時食滯.投資者,又可以如何?
爭奪戰爆發至今,其主要對手蘇寧的股價屢創新高.市場已作出了選擇.
話說回來,這次事件再次表現出國內外投資文化迥異.內地股民重情多於利,不時把投資課題昇華至民族大義上.相反,國外投資者則事事以利益行先.孰好孰壞,見仁見智.滙源近日爆出的債務問題,正好提醒股東們這次深刻的教訓.
阿梅 (Cartoon by BEAN)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