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22日 星期二

大股東, 出價吧



一家老牌的報業集團在上週五公佈去年業績. 業績一如預期般的大幅反彈(因去年盈利全都是特殊收益), 引證公司跟大部分傳媒業界一樣, 已挨過了寒冬. 以上周五的收市價推算, 市值為26億港元. 若減去手頭上的17億净現金(還未算及2.5億的投資物業), 再除以去年賺取的3億港元盈利, 市盈率是少得可憐的3倍. 除了用「非常便宜」來描述, 我實在想不到更合適的形容詞了.

「他們」在想什麼?

神奇的是, 儘管公司坐擁大量「發霉」現金, 管理層決定暫停派發股息. 理由有三:

1. 經濟前景未夠明朗

怎樣的經濟前景才算得上明朗呢? 在我看來, 未來從不明朗. 誰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事呢? 保守可以, 但公司全年的總費用也不過是13億左右, 而主業務亦無需大量固定投資. 17億的現金水平, 難度認為世界快將末日?

2. 預期未來紙價將會上升

去年原材料的總費用也不到5億. 在年底時, 原材料儲存也不過1億. 留17億現金, 那你到底想買多少紙呢? 計劃買一個森林回來嗎?

3. 保留現金作分散風險的投資

對於企業渴望分散投資的意願, 不少前輩已作過詳盡的分析, 不贅. 其中, 林奇的闡述最為精闢: Diworsification, 多樣化惡化.

不管怎樣看, 以上不派息的理由皆相當牽強. 字裡行間, 管理層更對公司前景十分悲觀, 跟普遍審慎樂觀(對了, 不論在什麼環境, 大家總是那句審慎樂觀)的態度, 形成有趣對比. 他們差點連心底那句「請不要購入我們的股票」也不慎說了出來呢!

「司馬之心, 藏不了? 」

大股東在去年曾經提出過私有化方案, 因出價太低被否決了. 現在, 距離大門重開的限期, 不遠矣. 以今天的業績來看, 當時的作價更見低得可笑. 私有化作價一般會以近期的股價 (大多正低殘無比), 再加上一定溢價來計算. 一個多麼死板及愚笨的估值方法啊!

大股東帳面上持有75%股權, 去年行動失敗後將部分股份轉給了「獨立第三方」, 以維持最低的公眾持股量. 假定大股東只持有75%, 以上周的收市價來推算, 也不需7億港元, 就能換取17億的全部控制權 (以及近乎免費的業務及其他有價值資產). 一句到尾, 太着數了!「智囊」們又怎會錯過這個天賜良機呢?

我想跟大股東及管理層說的是, 小股東並非「智囊」口中那些貪婪及愚昧的寄生蟲. 他們把工作辛苦賺回來的血汗錢投放到你們的公司裡, 就是對你們的信任, 希望能得到合理的回報. 公司既然享受了上市帶來的好處, 就理應合理地回饋投資者. 小股東應該獲得最起碼的「尊重」! 先尊重別人, 才能贏得別人尊重, 不是嗎?

大股東先生, 給個合理的出價吧, 我會耐心靜候佳音.

阿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