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推銷員在推銷產品時, 加入戲劇元素, 誇大煽情, 那算是錯嗎? 如是者, 大量電視廣告, 尤其那些找明星來代言吹噓的產品, 統統要停播、禁售.
如果賣家在出售貨品時, 暗自認為售價過高、不划算, 那又算是錯嗎? 如是者, 大部分名牌奢侈品店主人, 皆要被冠上騙子之名.
如果在銷售產品時, 必須附帶賣方的一些心底話, 我想再出色的銷售員也得轉行謀生.
我沒打算幫高盛說好話, 而事實上, 我一直對整體金融業的報酬相對其建設的失衡感到懊惱. 當炒賣大豆期貨人士的薪酬, 比起真正種植大豆的人高出百倍時, 你認為這個世界又能變成怎樣呢?
不過, 我並不認為這單是金融業自身的問題. 如果家長每天都不停灌輸子女長大後要如何努力賺錢吸金, 又會有那個孩子傻氣得要立志當農夫?
如果行為僅僅是不道德, 而沒有牴觸法律的話, 我看是沒有大問題的, 至少這是在商業社會裡的真理. 一般而言, 商業世界的道德觀要比其他領域彈性寬鬆得多. 所謂無奸不商, 不是嗎?
話說回來, 其中一項對高盛的指控, 就是隱瞞了背後賣家的身份. 這點的確有趣. 不要說當時的約翰保爾森並不是甚麼大人物, 即使對家是股神畢菲特, 那又怎樣呢?
記得當年畢菲特在出售中石油的時候, 全城不就在欣然接貨, 還笑謂股神過氣呢. 買賣雙方各持己見, 不約而同的認為對方比自己笨, 不就如太陽從東面升起的道理一樣那般永恆不變嗎?
最近,內地一位小伙子跟我提起, 曾經有人要用數萬元(那是他數年的工資)來收購他手中的醫療證, 但被他拒絕了. 我帶點驚奇的問到為甚麼, 而他只簡潔回應到: 「我也不知道, 我想沒有那麼便宜的事吧」. 我對這位沒有上過大學、也沒有讀過甚麼商學院課程的年輕人的那份簡單、直接的思維甚為欣賞. 有時候, 道理不就是那樣簡單、直接嗎?
無論如何, 這場金融風暴將會變成現時的遊戲規則, 金融業將會變天, 但卻永遠改變不了人性. 這不就是<警訊>裡的騙案能長做長有的原因嗎?
阿梅 (Cartoon by Bean)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