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因炒燶外滙輸了愈半市值,引來全城聲討.管理層莽顧風險,視公司為賭場,明顯失職.有趣的是,假若澳元飛升,令公司賺大錢,大家還會否提出同樣控訴,要求管理層下台?(尤即使僥倖贏錢,他們依然是莽顧風險!)
依我所見,這些出事的機構(尤其金融機構)大都是企業中的表表者.各方面的資源,包括金錢、科技、人才等,皆是一級.按理,其採用的風險監管技術,應是業內,甚至各行業中,最尖端的.企業管治、風險管理更是每天掛在口邊的老生常談.那為何還會不時爆出瘋狂交易員輸了天文數字的驚人新聞?
這世界有一個不變的法則,就是賺錢最多的人,說話可以最大聲.由國家、社會到家庭都是一樣,公司機構自然不會例外.
以兩年前因炒燶天然氣期權而爆破的對沖基金Amaranth為例,他們的明星交易員(B.Hunter)一直都為公司賺大錢.各部門的年終花紅,都操控在這些交易員的手裏.作為後勤的風險監管部,又有誰有能力,或咁夠薑企出來阻佢?這是成王敗寇文化的副產品,亦反影了現代論功行賞制度的矛盾.
所以,我認為最複雜的風險監管技術,也不能完全避免這些事情的發生.無謂嬌枉過正,浪費太多資源.若因此再爆多一條SOX2,對社會造成的禍害將比起這些事件本身更甚.
試問當你媽媽(家庭風險管理主任)跟你說“唔好蒲咁夜,飲咁多酒”的時候,作為家庭經濟棟樑的你(瘋狂交易員),何曾聽得入耳?
阿梅 (Cartoon by Bean)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