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21日 星期六

18.3.09 往事只能回味




以下是真實對話節錄,絕非巧恰虛構.

姐:在看什麼?
弟:某公司的最新年報.
姐:幾多錢?
弟:50多吧...
姐:最高曾是多少?
弟:知來幹嗎?可能是九年前的.
姐:(急忙澄清)參考囉,我當然是指五十二周!
弟:為何五十二周就有參考價值?不是五十三周、五十四周、...
姐:(沒聲好氣的走了)

大家猜的沒錯,那個惡攪弟正是我.我不是有心刁難,只是真的不認為歷史最高價位是什麼的理想參考指標.

在滙控(005)剛宣佈供股後,很多人即時跟我說28元的供股價“抵”.我沒有正式統計,但我推斷其中有不少人並沒有閱讀過滙控的最新年報,甚或以往任何年度的報告.那為何這些人能語帶肯定的認為28元是“抵”呢?

答案是因為大家還是擁有不錯的記憶力,清楚記得滙控曾經高見150元的歷史高位,相對28元的供股價,是打個二折,所以大家認為“抵”.這現象是我曾討論過的Anchoring.

試想像,如果有一個交易員意外地多輸入一個零並完成交易,歷史記錄高位將會變成1,500元.那麼若今天我以二折300元出讓給你,你又會否認為“抵”?

(少擔心,大家當然會把這些錯誤交易剔除!)

是吧!但在人人皆股及泡沫高峰時所作的交易,其實跟這些錯誤輸入的交易又有什麼分別?分別只在於犯錯的不僅是一個人,而是全城大部分專家股民.

樂觀的我依然堅信股市長線向上,不少股份將能再創高峰,突破以往的歷史高位;但這只限於個別財政健全、有盈利基礎的實力股,而非所有股票,尤其不適用於一些在泡沫裏混水漠魚、靠消息炒上的概念股.

很多人批評電盈私有化事件,認為出價太低;但當中又有多少人曾認真拿起報表,看看電盈今天的價值?那他們心目中的合理價究竟又是多少?若我猜的沒錯,正是他們在當年科網泡沫高峰時購入的天價.

往事已矣,大多只能回味.是時候放下過去,勇敢向前.今天拿起報表,看看手上股票的真正價值,再作部署.若股民一廂情願的希望手上所有股票皆能重返家鄉,恐怕將會相當失望.

阿梅 (Cartoon by Bean)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