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7日 星期五

可笑的數字遊戲

在巴郡的周年大會中,股神畢非德在回答投資者提問時,曾兩度提及今天的會計制度。

第一次是畢非德在滙報首季業績時,提到巴郡手頭上的一些再保險合約,跟交易對手瑞士再保險出現了分歧。原因是雙方正同時就有關合同在賬上錄得了「利潤」!股神戲言或者兩家公司可在未來的每一個季度繼續出現分歧,來製造無窮無盡的利潤,引得全場大笑。

另一次則是當有股東問到怎樣可以從年報中辨別出問題賬目時,畢非德便提到金融機構尤其容易造假。副手芒格亦同意,今時今日大型銀行的賬目變得難以理解。

畢非德笑指:「有趣的是,大家雖在公告上花的精力愈來愈多,但並不見得今天的財務報表變得更有用。」全場掌聲雷動。

人們總喜歡把簡單的事情弄複雜,會計界算是其中表表者。

周末友報專欄指,有一家創業板的上市公司在首季因為一宗資產重估,賺了一百多億,勁過長和系。更趣怪的是,資產重估的重任落在了另一家剛上市的創業板同胞身上,兩家公司的股價大幅波動。

記得以前也曾寫過,我更喜愛昔日簡單的會計制度。會計應是一種客觀的記錄方法,直接表述已發生的事件,不加油添醋,不投入個人情緒。

我支持成本入賬法,買1元記1元。我完全不能理解,為什麼1元可變成1元、10元,甚或1萬元。

實際價值的高底,應留給投資者自行計算。讓做賬者來決定,等同鼓吹造數,反正估值從來都是靠估。這些資訊除了誤導,對投資者而言根本沒有任何價值。現時坊間的處理手法是,只要有專業人士夠薑簽名,監管當局便會接受,反正沒有標準答案。

同一份對賭合同,雙方可同時錄得巨額盈利;一家小型公司可以無啦啦一季賺100億元。這些都是專家的意見。

可見在投資世界,常識往往比所謂的專業知識,重要得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