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為A50得以經常打入十大活躍成交股和龐大的AH溢價兩個A股相關現象,感到大惑不解.
首先,指數ETF本應是被動投資者的恩物.投資者希望分散風險,又不想花時打理,所以才選擇這類管理費低廉、追蹤大市的指數ETF.奇怪的是,為什麼一隻被動投資產品會經常成為活躍成交股?被動投資者何以主動地炒賣一隻被動投資產品?
另一方面,AH溢價指數曾一度高達令人乍舌的200水平(即A股平均比H股貴一倍).現在溢價雖已大幅收窄,但仍在130左右徘徊.
這兩個現象間接說明了A股市場是何等難以理解.若大家想買A,應先問到:“為何會有AH溢價?” 坊間一般都會以供求來解讀溢差的存在:因內地是封閉市場,供求失衡,所以比較貴云云.這倒不難理解.問題是,我們應怎樣看待股票這東西?
(1) 你可視股票為一張“紙”.因甲地方人多紙少,求過於供, 紙因而變貴. 反之,乙地方人少紙多, 所以紙比較平. 這樣, 簡單供求就可解釋到為何甲地方的紙比乙的貴,雖然它們是相同的紙.
(2) 你可視股票為一種權利,為一門生意的股東. 這樣, 這張紙不單擁有“紙”本身的價值.更重要的是,它擁有這門生意未來盈利的價值.在此情況下,AH溢差並不合理.因為它們代表着相同的未來現金流,而這現金流理應擁有同等值價.
如果你相信後者是對的,那為何還要買A?若香港散戶通過各種渠道在溢價處於高位時投資A股,請不要以什麼中國經濟強勁等基本因素作理由.因如是者,你應買H,而非較貴的A!如你買A,你是買內地投資者會長期非理性,願意支付較貴溢價.對於這個的想法,我只可說聲:Good luck!
在這些怪現象消失以前,H股還是我的首選.
阿梅 (Cartoon by Bean)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